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近期对闽侯青口汽车产业园内部分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状况开展走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福州市汽车产业集群悄然形成,产量达十年来的最高点,但新能源汽车发展偏慢,亟须精准扶持。
汽车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从1995年东南汽车落户闽侯县青口镇开始,福州市汽车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历经22年的发展,青口已形成以东南汽车、福建奔驰两家整车生产企业为核心,配套有180余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和30多家汽车销售企业的产业布局,一个集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在青口汽车产业园已悄然形成,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在同一产业园内拥有两家整车制造厂家的汽车产业集群。
增加值占比呈微笑曲线走势。2013年-2017年,福州市汽车产业经历了微笑曲线式发展历程。2013年,福州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70.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2%;2014年福州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70.77亿元,占比为3.9%,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15年福州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66.61亿元,占比为3.4%,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达到近年来最低点;2016年福州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69.88亿元,占比为3.5%,较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2017年,福州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91.26亿元,占比为4.1%,占比进一步回升。
产量在全省占比有所下降。福州市汽车产业在经历快速发展期后,出现了短暂滞涨期。2013年,福州市汽车产量为13.92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为67.6%;2014年,福州市汽车产量为9.3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仅为51.4%;2015年,福州市汽车产量为9.86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为50.9%,占比进一步下降;2016年开始逐步复苏,当年汽车产量达14.08万辆,同比增长42.8%,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63.9%,产量达10年以来最高点;2017年,福州市汽车产量达19.19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68.2%,占比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偏慢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抢占市场先机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福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发起步晚,东南汽车研发DX7纯电动车型,虽在省内尚属首家获得上市公告企业,但在全国范围内已属较迟。福建奔驰则是刚与宁德时代新能源合作开发VS20电动车型的电池研发。二是由于上市时间较迟,面临新能源汽车政策性补贴递减的情况,同时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不足,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弱。这两方面问题严重制约着福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集群内合作有待加强。福州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即零部件生产厂商依照整车生产厂商要求定制零部件,缺乏共同研发、共同设计的广泛合作模式,产业集群内的细致化分工仍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发挥产业集群对产业的优势引领作用。
零部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青口汽车产业园内,围绕东南汽车、福建奔驰两家整车生产企业,配套有180余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这些零部件生产企业大部分是早期随东南、奔驰配套入驻的,经历多年发展,普遍存在技术较为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两家整车生产企业的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仅10%,远低于成熟汽车产业集群70%的要求。
基础配套设施有待改善由于青口汽车产业园区成立时间较早,园区内道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基础配套设施均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现行企业发展需求。据东南汽车企业反映,企业附近陶精路每逢大雨就难以通行,对企业员工上下班、物流运输都造成较大的影响。福建奔驰企业则反映,员工子女入学难也成为影响企业人才引进的重要阻碍,希望能够提高公共设施水平、提升医疗教育水平、改善居住环境质量,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精准扶持 助推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推动福州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企业更加合理、科学、有效地应对接下来补贴减少对车企造成的影响。引导社会消费观念,提高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合理的城市充换电设施中长期规划,推动电动汽车加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
政企合力,建立集群内合作机制。推动配套企业之间成立研发技术合作平台,营造配套企业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横向联系”共生机制,推动配套企业间横向交流。建立以东南汽车、福建奔驰两家整车生产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联系”配套产业交流平台,可以效仿国外成熟汽车产业集群的做法,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配套企业技术支持,提高汽车产业整体技术研发能力。
创新引导,提升零部件生产水平。引导零部件企业在各自专业领域开展研发,尤其是在新能源应用、车联网等未来发展趋势方向上的研发,使整车生产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关系趋向平等化、专业化,实现生产领域的分工合作。利用福州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搭建信息技术产业与汽车产业合作平台,使汽车零部件不再拘泥于单一产品、单一行业的产品生产研发,实现与新兴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集体创新驱动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